日本人的性格呈復雜的兩極化特征,一方面極端的自尊排外,另一方面又特別崇拜強者.西方有學者給日本人一個很形象的比喻,稱其為“作坊里的民族”.一方面肯定其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一面,一方面也說明了日本是一個心胸狹隘的民族。
這和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作為島國,日本資源貧乏,自然災害頻發,在與自然界長期的斗爭中,日本人民形成了勤勞堅忍的民族傳統和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以及富有侵略性.從歷史社會角度看,日本這個民族從根上說,就是中華民族的衍生品,他們從根本上說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沒有自己的歸屬感,所以常常自欺欺人的稱自己為大日本帝國,這種大日本帝國的叫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人從文化根層的自卑.近代日本從明治維新后超過了亞洲其他國家,所以在日本人心中,中華文化就成了落后的象征,為了表明自己的先進,就急著同其他國家劃清界限,由于與中國的淵源最深,中國也就成了日本近代極力排斥和丑化的對象,所以狗日的稱我們中國人為"支那人",意思只有他們日本才配的上稱為亞洲文明的中心.
日本人的這種心里特征決定了他們只服從強者,尊重強者,而他們往往又自尊過度的認為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所以日本人從骨子里不尊重一切人,要不是美國人打的他們徹底失敗,他們也不會把美國人放在眼里。
還有就是日本對待侵略史的態度一直以來都非常曖昧和委瑣,和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是由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扎根在日本人心底羞恥感大于犯罪感的觀念決定的,在日本人看來戰敗的羞恥感遠遠大于他們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會大肆紀念當年在東京轟炸,原子彈爆炸中的死難者,卻從沒有向它曾加害過的亞洲人民徹底道歉.甚至于許多日本年輕人認為日本是二戰受害者.
當然應該看到的是,日本戰后經濟的騰飛也體現了其民族文化先進的另一面,日本人是世界公認辦事最認真的,而且非常善于學習和創新,細枝末節也從不放過,這點是值得國人學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