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意大利除了具備奢侈品牌誕生需要的浪漫、富裕和貴族血統外,還有必不可少的藝術氛圍。每隔一個時期,這兩個國家都會掀起一股波及全世界并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的藝術風潮,誕生一批受人稱頌的藝術家:如法國的盧本斯、倫勃朗、普桑、保羅·塞尚、莫奈等;意大利則有達·芬奇、皮薩奈羅、喬凡尼·貝里尼、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羅素、貝尼尼等人。
大家都明白,奢侈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很貴。但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么它貴得這么理直氣壯?
有人想把金磚說成奢侈品,但失敗了,因為金磚很原始,沒怎么經過加工;于是有人想把“福字”大金戒指宣傳成奢侈品,又失敗了,因為大家覺得這種老土的戒指可以用模子一壓一個,再貴也只是暴發戶用的東西;最后,有人把金子交給卡地亞做成三環戒,說“這才是奢侈品”,這次人們接受了,因為它系出名門,線條優雅,獨特的創意來自一段悠久而感人友情。
由此可見,藝術、品味、服務,還有品牌豐富的內涵,才是奢侈品昂貴的理由。
對于奢侈品來說,審美的終極目的是藝術,藝術是奢侈品的靈魂——這不僅是把一些鉆石釘在衣服上賣出去那么簡單。

奢侈,是商人通過產品去推銷的一種理想生活方式:住在皇宮般的房子里,喝著VOMEP級紅酒,享受仆人貼心周到的服務,身旁擠滿崇拜者,他們對你的尊貴品味永遠滿懷欽佩……使用奢侈品成了一場藝術的朝圣,讓人趨之若騖。
成功的例子之一是易利伯,巴黎著名的插畫家,他是第一個將時裝與藝術融為一體的人。他曾經為了普瓦雷創作了一本小冊子,里面的插畫被傳奇的Paquin夫人 (人們都說她只要看一看時裝的款式,就能判斷它能否流行) 看到了,于是她將插畫直接變成了高級時裝,一時大受歡迎。
如此就不難想象,商人們為什么肯在奢侈品上投入大筆金錢,用藝術來包裝各個銷售環節,從設計、制造、推廣、服務,甚至,就像卡地亞那樣建立自己的藝術基金會,每年掏出200萬歐元資助大批藝術家,舉辦各種展覽活動,很認真地把它辦成法國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基金會。
在這一系列活動中。他們推銷著欲望、地位和夢想,千方百計地為顧客帶上藝術和品味的光環。無論是高調顯耀還是低調奢華,現在的人們已經明白,缺少了藝術,任何產品都難以登上大雅之堂。

2004年12月,卡地亞在上海展出世界上第六大鉆石“南方之星”,目的是配合上海旗艦店開張的宣傳。PRADA在上海的裙展被評為年度TOP SHOW之一,展廳被布置成古老的穿堂和客房,設計師用12個特別的角度讓裙子展示自己,有半空不斷旋轉的、在金屬架上講述剪裁變化的、在放大鏡下展示失傳針法的、甚至還有站起來的——炫耀不對稱剪裁與縫法的巧妙,栩栩如生,有如雕塑。
在這里,無論是否了解PRADA的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藝術贏了,PRADA也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