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學日前推出新舉措:決定派遣尚未就業的博士學位獲得者赴中小學進行相關講座,以此鍛煉博士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并借此帶動大學人氣,以達到“一箭雙雕”目的。具體做法是由京都大學派出博士生至中小學,或邀請中小學生赴大學校園,就相關選題進行“公開課”。講座內容可謂內容豐富,主要展現京都大學前沿學科領域的內容。如“從糖和生命能源認識細胞”、“對于鄰國中國你知道多少”、“動物的感覺是如何進化的”“遺傳轉換植物的秘密”……此類講座受到中小學生的歡迎。講座形式要求博士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實施時間從9月開始至11月結束。講座產生的相關經費將由京都大學負擔。
——東京朝刊(2009年8月24日)
全球尚未走出經濟不景氣的陰霾,各國均面臨不同程度的就業難問題。低端學歷者如是,高端學歷擁有者同樣遭遇“就業難”。
據日本方面公布的數據顯示,現在在日本有超過1萬6千人的博士學位獲取者尚未找到固定工作。“博士生”求職難開始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業引起有關方的高度重視。文科省已責令有關院校縮減博士生招生名額。
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日前著名的京都大學推出了博士生赴中小學做講師開講座的活動,成為轟動一時的話題。據統計,目前京都大學擁有博士學位但尚未找到固定工作的學生愈千人。
眾所周知,在日本獲取博士學位并非易事。攻讀博士學位者一般本人的職業定位是將來從事研發方面的工作。但是現實中一些攻讀博士學位者并非有此打算。有相當一些博士學位攻讀者是因為無法很好就業,不得已情境下選擇繼續學業。這些尚未找到穩定工作的博士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為中國學生。在中國許多學生和家長中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學歷越高越好,越高越容易就業。實則不然。市場經濟下,企業的經營理念普遍是盡可能降低成本,包括用人方面,希望用最低的成本雇用最佳人員。同樣一個職位,如果本科生能做,一般雇主不太會愿意去雇用一個博士生。因為雇用高學歷者企業要支付相對高昂的人工費。所以建議選擇日本留學的學生,如果本人將來無從事研發方面的工作志向,實在沒有必要去攻讀博士學位。目前,在國外獲取博士學位的留學生,回國后就業的渠道多為政府部門、高校或科研部門。
日本博士生“就業難”現象也為國內教育敲響了警鐘。金融海嘯下,為了有效緩解本科生就業難的問題,國家出臺政策擴大研究生招生名額。此政策的出臺導致一些原本無考研計劃,但苦于暫時無法就業的本科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考研。將“考研”作為延緩就業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我們有必要反躬自省:中國真的需要那么多研究生嗎?
除此之外,中國的學生和家長還要改變學歷與能力掛鉤的錯誤觀念。在現代職場競爭中,一個人的“能力”較之“學歷”顯得更為重要。有人可能會認為派博士生去為中小學生開設講座是一種“浪費”,是“大材小用”。但筆者認為京都大學的做法值得國內高校借鑒。不同的實踐經歷對于鍛煉年輕研究人員的實際能力大有裨益,有利于其更好地適應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