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發布時間:2009-09-03
|
法國大革命時代:沖塌德意志帝國大廈的力量來自西方。1789年法國爆發了革命。在資產階級的壓力下,從中世紀早期延續至今的封建社會制度被蕩滌。三權分立和人權保證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魯士和奧地利企圖以武力對這個鄰國的事務進行干涉,結果慘遭失敗,引起了革命軍的反攻。在繼承了法國大革命遺產的拿破侖軍隊的沖擊下,德意志帝國最終土崩瓦解。法國占領了萊茵河左岸。為了賠償這些地區前主人的損失,進行了犧牲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領地的大規模“土地重劃”:根據1803年的“帝國代表聯席會議”的決定,大約400萬臣民換了君主。中等邦國坐享其成。它們中間的大多數于1806年在法國的庇護下結成“萊茵邦聯”。同年,法蘭茨二世皇帝退位,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就此壽終正寢。 法國大革命并未蔓延至德國。雖然在過去的年月里這里一再有個別人士試圖消除貴族和市民階層之間的界線,也有重要人物將西邊的變革當作新時代的開始來歡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卻無法躍至德國,因為同中央集權的法國相反,帝國的聯邦制結構阻礙著新思想的傳播。除此之外,革命的發源地法國對德國人來說,乃是敵人和占領國。同拿破侖的斗爭實際上變成了一場新的民族運動,最后上升為解放戰爭。社會變革的力量對德國不無影響。首先在萊茵邦聯諸國,然后是普魯士開始進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終拆除封建障礙,建立一個自由的、擔負起責任的資產階級社會:廢除農奴制、實現營業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義務。但是,許多改革方興未艾就半途而廢。公民在大多數情況下仍不得參與立法;只有幾個主要在德國南部的邦君遲疑地制定了憲法。 德意志邦聯:對拿破侖的戰爭獲勝后,1814/15年的維也納會議建立了歐洲的新秩序。許多德國人想建立一個自由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希望落了空。取老帝國而代之的是各主權國家的松散聯合。法蘭克福的邦聯議會是唯一的機構,卻并非選舉產生的議會,而是一個使者會議。只有當普魯士和奧地利這兩個大國意見一致時,邦聯方能有所作為。在后來的幾十年中,邦聯認為其主要任務是壓制一切爭取統一與自由的努力。新聞和出版受到嚴格的審查,大學被監視,政治活動幾乎無任何可能。 在此期間,與這種反動傾向相對抗的現代化經濟開始發展。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從而創造了統一的國內市場。1835年德國第一條鐵路通車。工業化開始了。隨著工廠的出現,產生了新的產業工人階級。開始時,他們在工廠中經濟境遇較好,但是人口的急劇增長很快導致勞動力過剩。此外由于無任何福利方面的立法,產業工人群眾饑寒交迫。社會緊張狀態引起了暴力行動,例如遭到普魯士軍隊鎮壓的1844年西里西亞織工起義。最初的工人運動只能緩慢地形成。 1848年革命:與1789年革命不同,1848年法國2月革命在德國立即引起了反響。3月,在邦聯的各國中都發生了人民起義,并強使驚慌失措的邦君們作出某些讓步。5月,在法蘭克福保羅教堂召開了國民大會。大會選舉奧地利公爵約翰為帝國攝政王,并設立了一個既無權力,也無威信的帝國部。在國民大會上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爭取實現有限選舉權的君主立憲制的自由中間派。國民大會從保守派到激進民主派的分崩離析,已略具后來黨派紛爭的雛形,給立憲帶來了困難。即使自由中間派也無法解決在“大德意志”方案和“小德意志”方案的擁護者,即主張或反對德意志帝國包括奧地利在內的人們之間的涉及一切黨派的矛盾。經過堅韌不拔的斗爭制定了一部民主憲法,它試圖將新、舊事物結合起來并規定成立一個對國會負責的政府。但是,當奧地利堅持要將它的包括幾十個民族的全部國土并入未來的帝國時,小德意志方案獲勝。國民大會建議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繼承德國皇位。國王拒絕了這個建議,他不想以九五之尊向一場革命感恩戴德。1849年5月,想“自下而上”地強行實施憲法的人民起義在薩克森、法耳茨和巴登遭到失敗。這樣,德意志革命敗局已定。絕大多數成果得而復失,各國的憲法都作了反動的修改。1850年德意志邦聯重新建立。 普魯士的興起:50年代是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德國成為工業國家。它的生產規模雖然還遠遠落后于英國,但是在增長速度方面已超過了它。帶頭發展的是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普魯士也在德國的經濟中占優勢地位。經濟力量增強了自由資產階級的政治自信心。1861年成立的德國進步黨在普魯士成為議會中最強大的政黨。當政府打算使軍隊結構變得反動時,該黨拒絕向政府提供資金。新任命的宰相奧托•馮•俾斯麥(1862)接受這個較量,在執政的多年內預算均未按憲法規定經議會批準。進步黨的反對不敢超出議會反對黨的范圍。 俾斯麥通過外交方面的成功加強了他在內政方面的不利地位。在德-丹戰爭中(1864),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先由普奧兩國共管。然而,俾斯麥一開始就蓄意吞并這兩個公國,不惜同奧地利公開沖突。在德意志戰爭中(1866),奧地利敗北,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北德邦聯,俾斯麥任邦聯宰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