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發布時間:2009-09-03
|
德國軍隊首先征服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在蘇聯境內幾乎兵臨莫斯科城下;在北非已危及蘇伊士運河。在被占領國內建立了冷酷無情的占領政權。然而,抵抗運動不斷發生。1942年納粹政權開始“最后解決猶太人問題”:凡是能被抓到的猶太人都被關進集中營并被殺害。被害者總數估計達600萬人。這一滔天罪行開始的那年,戰爭發生了轉折;從此德國在各個戰場上節節敗退。 納粹政權的恐怖統治以及軍事上失利加強了國內對希特勒的抵抗。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來自人民的各階層。1944年7月20日一場主要由軍官發動的起義失敗。希特勒在他的大本營逃過了一次定時炸彈的暗殺,于是進行血腥報復。參加反抗的社會各階層4000多人在后來的幾個月中被處決。抵抗運動的杰出人物,代表著所有的犧牲者的有路德維希•貝克上將、施陶芬貝格伯爵上校、前萊比錫市長卡爾•戈爾特勒和社會民主黨人尤利烏斯•勒伯爾。 戰爭在繼續。希特勒不顧巨大傷亡仍頑抗至全國被盟軍占領。1945年4月30日,這個獨裁者自戕殞命,他在遺囑中指定的接班人海軍上將鄧尼茨8天后無條件投降。 1945年后的歷史定向:1945年5月8日/9日德國軍隊無條件投降后,在海軍上將鄧尼茨領導下的最后一屆帝國政府還存在了兩個星期。隨后,政府成員被逮捕。后來戰勝國在紐倫堡法庭上控告他們和納粹專政統治的其他高級官員犯有破壞和平及違反人道的罪行。 戰勝國-美國、英國、蘇聯和法國-于6月5日掌握了在帝國土地上的最高權力。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根據倫敦會議紀要(1944年9月12日)以及后來達成的協議行使對德國的絕對管轄權。這一政策的基礎所造成的結果是德國分為3個占領區和一個分為3部分的首都柏林以及3個軍事司令官組成的共同管制委員會。 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克里米亞半島)會議上,法國被三大國納入它們的圈內,作為第4個管制國并獲得自己的占領區。在雅爾塔宣布的意圖是取消德國國家的存在,而并非分割帝國的領土。斯大林對保留德國這個經濟統一體尤為關心。他要求賠償蘇聯由于德國的入侵所遭受的巨大損失,其賠款數額之高絕非一個占領區所能承擔。除了20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外,莫斯科還要求將德國全部工業企業的80%完全轉讓給蘇聯。 在提出最初幾個內容迥然不同的計劃之后,美、英也轉而主張保留一個有生存能力的整體德國。這樣做并非出于對戰爭賠款的貪欲,而是因為,大約從1944年秋季開始,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對全球的均衡體系作通盤考慮時,正謀求中歐局勢的穩定。在這一點上,德國經濟的穩定是不可缺少的。于是,他當機立斷,摒棄了臭名昭著的摩根陶計劃(1944年9月)。根據該計劃的建議,德國人民將來應以農耕為生,德國將劃分為北方德國和南方德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