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發(fā)布時間:2009-09-03
|
化干戈為玉帛:在西部德國,1946年9月6日美國國務卿伯恩斯在斯圖加特的演說使人們清楚地看到了事情正在發(fā)生變化。斯大林占領波蘭和對波蘭的邊界劃定被說成是純系暫時現象。按照他的計劃、西方盟國在西部德國的駐軍正從占領與監(jiān)督力量變?yōu)楸Pl(wèi)力量。根據英國和美國的倡議,并終于在說服了法國之后,建立了“三占區(qū)”作為西方統(tǒng)一的經濟區(qū)。在1948年2月25日布拉格發(fā)生政變以后出現的蘇聯(lián)再次向西方推進的危險,使法國終于明智地考慮了西方的聯(lián)盟問題。伯恩斯的設想后來在布魯塞爾條約(1948年3月17日)以及最后在北大西洋條約(1949年4月4日)中得到了明確的表現。
對這樣一個條約集體的運作能力來說,西部德國統(tǒng)一的政治與經濟組織是絕對必要的。在荷、比、盧三國首次參與下,法國、英國和美國相應地在倫敦六國會議上(1948年2月23日至3月3日;4月20日至6月1日),就西方占領區(qū)的共同國家制度問題取得一致。
1948年3月20日,蘇聯(lián)代表索柯洛夫斯基元帥在管制委員會第82次會議上要求了解關于倫敦會談的情況。當他的西方同事對此作了支吾其詞的回答時,索柯洛夫斯基就離開了管制委員會,并從此一去不返了。
當西方國家正忙于制定西部德國各州州長推薦名單,準備召開一次立法大會時,斯大林以西部德國采用德國馬克(1948年6月20日貨幣改革)一事為名,打算以封鎖西柏林來迫使其并入蘇占區(qū)。1948年6月23日夜間,西占區(qū)和西柏林之間的所有通道全部被封鎖。東占區(qū)停止對該市的能源供應。蘇占區(qū)不再供應食品。直至1949年5月12日,對西柏林的供給全靠同盟國的一道空中橋梁。同柏林這座作為西方國家政策及生活方式前哨陣地的城市的親密無間以及美國所顯示的實力促使西部德國決心同占領國合作。
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的成立:從1946年以來,西部德國就獲得美國的對外援助(政府救濟占領區(qū)拔款-GARIOA計劃)。但是,直到向“饑餓、貧窮、絕望和混亂”作斗爭的戰(zhàn)斗綱領(馬歇爾計劃)實施時,西部德國才獲得推動它的復興所需的決定性援助(從1948年至1952年為14億美元)。在蘇占區(qū)實行工業(yè)國有化的同時,西部德國一邊進行貨幣改革,一邊逐步貫徹“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阿爾弗雷德(米勒-阿爾瑪克1947年提出)。新的經濟制度一方面要防止“資本主義的墮落沉淪”(瓦爾特•奧伊肯),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計劃經濟的中央集權制對主動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的束縛。這一經濟制度在波恩的基本法中,由法治國家和社會福利國家的原則以及由聯(lián)邦共和國的聯(lián)邦制結構予以補充。為了突出強調臨時性質,制訂的憲法有意識地被稱為“基本法”。最終的憲法應在恢復德國的統(tǒng)一之后才制訂。隨著波恩議會理事會的莊嚴宣告,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生效。
1948年7月1日(法蘭克福文件),西方占領國委托西部德國各州州長制定一部憲法,因此,基本法中必然會注入西方占領國的許多設想。但是,基本法中同時也反映了從魏瑪共和國以及國家社會主義無法制國家的歷史中汲取的經驗教訓。在男希姆湖島舉行的憲法大會(1948年8月10日至23日)以及波恩的議會理事會(1948年9月1日各州議會代表65人參加)都在基本法中把未來的各州政府、政黨以及其他的政治力量同一個提前實現的法律保護原則聯(lián)系起來。從此,一切打算取消這個自由、民主的根本制度以及用右的或左的專政取而代之的企圖都要受到懲處和被禁止。聯(lián)邦德國順理成章地在一個自己的條款(基本法“歐洲條款”23)中允諾將在一個統(tǒng)一的歐洲中保證民主的、法治的、社會福利的和聯(lián)邦制的原則。這些允諾表明了對納粹專制統(tǒng)治所總結的經驗教訓的直接反應。
在1945年以后方始積極活動的“元老們”當年深受納粹制度帶來的匱乏與窘困之害,如今他們將1848年和1919年的精神感召下的、同樣也是從1944年7月20日的“良心的起義”中產生的民主傳統(tǒng)帶入了德國的復興大業(yè)。他們在世界公眾的心目中體現了“另一個德國”,獲得了占領國的敬意。如第一位聯(lián)邦總統(tǒng)特奧多爾•豪伊斯(自由民主黨)、第一任聯(lián)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基督教民主聯(lián)盟)、“經濟奇跡”的“火車頭”路德維希•艾哈德(基民盟),還有在野黨社會民主黨的重要領導人,如庫爾特•舒馬赫或埃里希•奧倫豪爾以及世界主義者卡爾羅•施密特這些人物給了西部德國新建的政黨以鮮明的特征。他們逐步地增加德國的發(fā)言權和政治影響(占領法規(guī)、彼得斯貝格協(xié)定、關貿總協(xié)定成員、參加歐洲煤鋼聯(lián)營)。1951年7月英國、法國和美國聲明結束對德國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接著在1955年1月蘇聯(lián)發(fā)表了同樣的聲明。
通過西方一體化和歐洲的諒解確保安全:對于直至1963年為止個人對德國的內政外交產生過巨大影響(“總理民主”)的聯(lián)邦總理阿登納來說,德國在和平與自由中的重新統(tǒng)一是至高無上的政治目標。西部德國加入大西洋安全集體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不可缺少的前提。1955年5月5日,聯(lián)邦德國在占領狀態(tài)被取消的同時加入北大西洋條約組織。與此齊頭并進的工作是共同擴建歐洲共同體(1957年羅馬條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