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發布時間:2009-09-04
|
近日,倫敦正在舉辦一場特殊的攝影展,照片上的主角是收容所的臨終者。每個人都有兩張照片,一張是生前的肖像,還有一張是死后的遺容。這一另類的創意引起了廣泛關注。
照片曾獲最高獎項
這些照片的作者是72歲的德國攝影家瓦爾特·舍爾斯。照片的下方還有對被拍攝者的描述和采訪內容。訪談主要涉及他們彌留之際對人生的最后感悟,是由舍爾斯的搭檔貝阿塔·拉考塔提供的。
這些作品曾被編輯成冊,在歐洲展出銷售時一銷而空,接連再版,但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但是它們卻獲得了包括ADC金獎和荷賽銀獎等紀實攝影方面最高獎項,舍爾斯也被評為德國年度肖像攝影家。
攝影師曾畏懼死亡
雖然拍攝了那么多人生前和死后的照片,但舍爾斯表示,他其實一直都畏懼死亡。他說:“我小時候住在慕尼黑,那時候正好是戰爭時期。有一天,我家的房子被炸了。我看到了很多尸體,還有缺胳膊少腿的,非常恐怖,我永遠也忘不了。從那以后,我對尸體總是有一種恐懼感。我母親在89歲高齡時去世,在她離開的前一天,我還拍攝了她的照片,但是她長眠以后,我卻不想看到她的面容。”
但是舍爾斯也知道不應該回避死亡,72歲的他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也正在逐步邁向死亡。于是,他覺得有必要拍攝一些關于生命和死亡的照片。于是便有了這場名為《生命的肖像》的攝影展,其中包括24人生前和死后的照片,被拍攝者包括從17個月大的嬰兒到83歲的老人。
拍攝過程困難重重
拍攝過程經歷了很多困難。尋找拍攝對象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他們在漢堡和柏林的收容所很容易就找到了。雖然有人拒絕了他們,但大多數人非常愿意配合,讓他們都有點吃驚。但是他們要隨時準備行動。有時候凌晨3點就接到收容所打來的電話,告訴他們有人死了。然后他們就得立即起床,趕在家屬到達以后、殯儀館工作人員到來之前拍到照片。有時參加葬禮的時候情緒會很低落,舍爾斯和拉考塔都說,如果沒有對方和自己相互扶持,他們根本不可能完成這項任務。
拍攝尸體的過程也是一項挑戰。第一次拍攝的時候非常恐怖,他們由于太害怕,只躡手躡腳地拍了個側面,根本不敢移動尸體。
但是當他們拿那個人生前和死后的照片一比較,就發現兩張照片的角度不一樣。
后來,他們克服了重重壓力,開始把尸體擺成坐著的姿態,就像死者生前拍照時一樣。但直到目前,他們還是適應不了碰觸尸體的感覺。
拉考塔說:“那是一種冷冰冰、硬梆梆、沉甸甸的感覺。”
感受臨終孤獨與痛苦
在和拍攝對象溝通的時候,對方的孤獨和情緒也會感染他們。雖然這些臨終者有親戚和朋友,但是卻明顯地感到親友離自己越來越遠,不能和自己交流面臨死亡的感覺。有些被拍對象甚至為死亡帶來的寂寞感到非常痛苦。這也是那些人愿意被拍攝的原因之一。
舍爾斯和拉考塔都表示,近距離接觸那些人的死亡,不僅改變了他們對死亡的看法,同時也改變了他們對生命的看法,讓他們知道如何在朋友或者親人瀕臨死亡的時候給予幫助。
舍爾斯同時表示,現在死亡對他來說還是一如既往地令人震撼,但已經不是那么讓他害怕了。更重要的是,舍爾斯和拉考塔都認識到了,要讓自己生命剩余的日子過得有意義。
“我熟悉人們對著鏡頭笑的情景,這幾乎是人的一種條件反射。但是這些人從來不笑,他們越來越嚴肅。人們總是在偽裝,但是這些人沒必要這么做。作為一個攝影師,我能盡可能地接近一個人的本質。當你的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候,所有不切實際的東西都被拋開了。那時候的你是最真實的,比你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真實。”
|
|
|
|
|
|